Understanding Nudists, Naturists — Chinese (Traditional) — 中文 (繁體)

理解裸體主義者與自然主義者 — 心理學觀點(全球與澳洲見解)

導讀:你是否曾好奇:什麼驅使一個人成為裸體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?他們與偏好著衣的人在心理上有何不同?近年的心理研究提供了明確線索。以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,分解裸體主義者、自然主義者與非裸體者之間的主要特質與差異。所有結論皆以科學研究與資料為基礎(含澳洲研究),語句簡潔易懂。無論你是資深的自然主義者或只是出於好奇,請繼續閱讀,了解這些族群的“裸露真相”。

裸體主義者 — 他們是誰?

裸體主義者(nudists)是為了舒適或休閒而喜歡裸體的人。他們可能赤身日光浴、到允許裸泳/裸曬的海灘,或在家中不穿衣放鬆。對裸體主義者而言,裸體並非性化或展演;它代表自由與愉悅。研究指出其心理特徵包括:

  • 開放與好奇:裸體主義者在「經驗開放性(Openness to Experience)」上常得分較高,代表他們較願接受新事物並挑戰常規(例如「必須穿衣」的規範)。這類人通常更具好奇心、不盲從,也可能在生活其他領域展現創意或冒險精神。

  • 身體正向(body-positive):研究發現,裸體主義者對自身身體的評價普遍優於非裸體者。經常在日常情境中見到裸體(包含不完美的身體)能減少對身體的不安。一項包含 300 名裸體主義者的研究顯示,他們對身體形象的評分顯著高於 562 名非裸體者的平均值。持續見到普通的、帶疤痕或皺紋的身體,有助於將「瑕疵」視為自然現象,從而建立更健康的自尊。

  • 更快樂、更自由的感受:赤身的經驗常能提升情緒。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,參與社交性裸體活動(例如參加自然主義活動或只是上半身裸曬)的人,在生活滿意度上有所提升,主要源於身體形象與自信心的改善。很多裸體主義者形容:脫去衣物會感到放鬆、自由、不受束縛——是良好的壓力舒緩方式。

  • 社交型與個人型:並非所有裸體主義者都一樣。社交型裸體主義者喜歡群體性的裸體活動(例如去裸體海灘或加入裸體俱樂部),在那裡他們感到團隊感和平等感;另一些個人型則僅在獨處或家中赤身,享受私人舒適,對在他人面前裸體較為害羞。兩者共享對裸體的喜愛,只是表現方式不同。

  • 非變態或精神失常:澄清一個迷思——裸體主義者並非比一般人更有異常性行為或精神問題。心理研究並未發現裸體主義者有偏離常態的性行為;有時反而較少參與高風險性行為。在合適的情境中想要裸體並不等於心理疾病。對他們而言,裸體是一種偏好,而非病症;他們會將裸體與性行為區分開來。

小結(裸體主義者):裸體主義者多半心胸開放,對自我身體感到較舒適,從裸體中獲得情緒提升;在裸體社群內通常有良好的社交適應與自尊。科學證據不支持對其負面偏見。

自然主義者 — 他們是誰?

「自然主義者(naturists)」一詞常與「裸體主義者」互換使用,但通常帶有較深的生活哲學:自然主義者視適當的裸體為與自然更緊密連結、自我與他人更接納,並認為這有助於更健康、誠實的生活方式。其心理輪廓可概述如下:

  • 自然與尊重的哲學:自然主義者相信人體是自然且美好的,在自然中裸體是有益的,且人人應被接納無論外表如何。心理上,他們常重視平等與簡樸;衣物缺席會弱化地位象徵與判斷,促成較平等的互動。他們通常也高度尊重他人的自由與舒適。

  • 親近自然=更幸福:許多自然主義者表示,戶外裸體令他們特別感到平靜與快樂。這與研究指出自然環境可降低壓力是一致的;加入裸體元素後,皮膚直接接觸陽光、空氣與水,常被描述為加倍的正向效果。自然主義者可能進行赤腳健行、裸體游泳或在允許區域露營,以加強與環境的連結,整體主觀幸福感因此提升。

  • 社群與價值觀:自然主義者常組成俱樂部或團體,並訂定尊重、同意與社交裸體非性化等原則。遵循這些群體價值,顯示他們傾向合作與互相尊重。聚會通常包容不同年齡、體型與家庭,氛圍被普遍形容為安全與歡迎。這反映出自然主義者致力於建立基於信任與接納的共同體。

  • 生活承諾:對某些自然主義者來說,自然主義是其身份的一部分;他們會將度假安排於自然主義渡假村或活動、訂閱相關刊物,並對外宣導其益處。這類人顯示較高投入度與信念,有時會成為倡議者,為自然主義友善政策進行倡導。

  • 與裸體主義者的重疊:心理特質上自然主義者與裸體主義者高度重合(如身體正向、開放與滿足感)。關鍵差異在於:自然主義者更將裸體視為廣泛人生觀的一部分,可能延伸到環境保育或整體健康等領域。並非所有自然主義者都是環保主義者,但「自然生活」的理念往往超越僅脫去衣物。

  • 應對污名化:自然主義者意識到大眾可能不理解他們,因此常會在熟悉圈內實踐,並在工作或陌生人面前保持低調。這反映出心理上的調適能力:擁有堅定的自我認同,同時能面對社會接受度有限並做出適應。他們通常抱持希望,期待隨時間增進他人的理解與接納。

小結(自然主義者):自然主義者承襲裸體主義者的特質,但更賦予裸體以關於自然、健康與接納的哲學意涵;他們傾向建立友善、開放的社群,並將實踐視為一種值得捍衛的生活方式。

非裸體者 — 其他大多數人?

大多數人不會在公共場合裸體或加入裸體團體——他們屬於非裸體者(non-nudists)。非裸體者內部存在多種態度類型,以下為常見分類(兼具澳洲脈絡):

  • 中立的多數:相當一群人對裸體或自然主義態度中立或略為正面,即便不參與也表示「別人想做就無妨」。例如 2009 年悉尼調查顯示約 40% 受訪者支持增設裸體海灘,另約 25% 無強烈意見——合計約三分之二不持反對立場。心理上,他們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或至少寬容;在安全、支持的情境中,可能會願意嘗試。

  • 好奇但害羞者:在中立群體中,某些人對社交性裸體感興趣但因身體形象或羞怯而遲疑。他們可能私下欽羨裸體者的自信,但缺乏勇氣。心理上,這是興趣與焦慮並存;在友善支持下,許多人跨出第一步後會迅速放鬆與接受。

  • 反對者(反裸體群體):也有一群人強烈反對公共裸體。前述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裸體日光浴「令人噁心,應被禁止」。此類反應多含厭惡或道德評判,關切兒童目擊或文化禮節為常見原因。心理上,這些人可能更保守、較重視羞恥感或對偏離社會規範容忍度低;宗教或文化教條亦常影響其立場。

  • 身體意識強的非裸體者:部分反對者並非出於道德,而是因為對自身身體不安,無法想像暴露「不完美」部位。這種心理投射表現為「我不想看到別人裸體」。研究發現,反對者群體中有相當比例在身體形象上感到較不滿意;對他們而言,避免裸體是一種自我保護與心理防衛。

  • 整體特質:與裸體主義者/自然主義者相比,非裸體者(尤其反對者)多呈現較傳統的觀點,重視社會規範與外在形象。他們往往未經歷過「去羞恥化」的過程,因此維持原有舒適圈。非裸體者並非不可快樂;他們透過其他方式取得福祉。但研究也指出,反對者在接納差異性方面傾向較低,而支持者傾向較能接受多樣性,顯示對裸體的態度可能與更廣泛的人格與社會觀相關。

小結(非裸體者):多數人既非強烈反對也非熱情參與者,而是處於中間地帶。強烈反對者常由厭惡、道德觀或個人不安驅動;教育與體驗可縮小偏見與誤解。

對比一覽:裸體主義者/自然主義者 vs 非裸體者

  • 身體態度:裸體主義者/自然主義者通常不把身體視為羞恥,接受瑕疵;非裸體者則介於中立到羞愧不等,反對者視裸體為不雅或不當。

  • 人格特質:裸體主義者/自然主義者在「開放性」上得分較高,願意接受新奇與非傳統事物;反對者則較保守並遵循規範。

  • 心理利益:從事裸體活動的人常有較佳的身體自我形象與較高的生活滿意度;非裸體者則可能在其他途徑獲得幸福。

  • 社會觀:裸體主義者/自然主義者形成一種次文化,提供歸屬與接納;非裸體者屬主流社會,不會因著衣而被污名化。

  • 誤解:非裸體者常誤認裸體者以性動機或炫耀為目的;多數研究反駁此類簡化觀點。

總結

心理學顯示人類的多樣性:不是所有人都會成為裸體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,而且這完全合理。然而,證據指出選擇無衣生活的人往往本來就或透過實踐變得更開放、接納且自在,並且在身體形象與主觀福祉上獲得實質益處。非裸體者也能以其他方式獲得幸福;而那些強烈反對者,其反感常源自羞怯、不安全感或文化/宗教價值。透過科學理解與親身體驗可以消除對裸體者的誤解;隨著身體正向意識的提升,裸體與非裸體群體之間的隔閡或將逐步縮小。在此過程中,彼此尊重與理解始終是基礎。

結語:不論赤裸或著衣,最重要的是尊重個人舒適並促進正向的身體觀。心理學告訴我們:裸體主義者與自然主義者並非「異類」;他們或許找到了自我接納的一條路,若更多人嘗試與理解,均能受益。對於喜歡穿衣的人,理解裸體的實踐並非為了冒犯,而是尋求幸福的另一種方式,也有助於促進相互尊重。畢竟,衣下之下我們都是人類——這是共同的心理基礎。

參考文獻(摘選)
Barlow, F. K., Louis, W. R., & Terry, D. J. (2009). Exploring the roles of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self-esteem in body image acceptance. Body Image, 6(4), 273–280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bodyim.2009.07.005

Fredrickson, B. L., & Roberts, T.-A. (1997). Objectification theory: 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'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.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, 21(2), 173–206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471-6402.1997.tb00108.x

Frankel, B. G. (1983). Social nudism and mental health: A study of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a nudist camp. Journal of Psychology, 114(1), 123–132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00223980.1983.9915379

Story, M. D. (1984). A comparison of body image and self-concept between nudists and non-nudists.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, 20(3), 292–307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00224498409551224

West, K. (2018). Naked and unashamed: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naturism.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, 19(4), 935–9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902-017-9852-9

Schutte, N. S., & Malouff, J. M. (2019). A meta-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reativity.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 141, 47–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aid.2019.01.043

Baker, C. F. (2009, August 25). More nudist beaches, Aussies say. ABC News. https://www.abc.net.au/news/2009-08-25/more-nudist-beaches-aussies-say/1401254

D’Augelli, A. R., & Hershberger, S. L. (1993). Anti-gay harassment and victimisation in high schools.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, 8(1), 126–142.

Smith, J. R., & King, P. E. (2020). Naturism, identity, and stigma: An ethnographic review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, 8(1), 45–6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