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rstanding Nudists, Naturists — Chinese (Simplified) — 中文 (简体)
理解裸体主义者与自然主义者 — 心理学视角(全球与澳大利亚见解)
引言:你是否曾好奇,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成为裸体主义者或自然主义者?他们与那些更愿意穿衣的人在心理上有何不同?近来的心理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线索。下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分解了裸体主义者、自然主义者与非裸体者之间的关键特征与差异。所有结论均基于科学研究与数据(包含澳大利亚的研究)。无论你是有经验的自然主义者,还是仅仅出于好奇,请继续阅读,了解关于这些群体的“赤裸真相”。
裸体主义者 — 他们是谁?
裸体主义者是出于舒适或娱乐而喜欢裸体的人。他们可能赤身晒太阳、去选择性着装的海滩,或在家中不穿衣放松。对裸体主义者而言,裸体并非性化或炫耀,而是自由与愉悦的体验。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特点包括:
开放与好奇:裸体主义者在“体验开放性”(Openness to Experience)上往往得分更高,意味着他们更愿意接受新奇事物并挑战常规(例如“必须穿衣”的规范)。这类人通常更具好奇心、不盲从,也可能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更富创造性或冒险精神。
身体积极感(Body-positive):研究发现,裸体主义者对自己身体的评价普遍优于非裸体者。经常把自己和他人视作“平常的、非完美的身体”,有助于减轻对身体的不安。一项对 300 名裸体主义者的研究显示,他们的身体形象评分显著高于 562 名非裸体者的平均评分。经常在普通(有疤痕、皱纹、不尽完美)身体面前处于裸露状态,会让人意识到这些“瑕疵”是正常的,从而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观感。
更快乐、更自由:赤身体验常能提升情绪。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,参与社交性裸体活动(如参加自然主义活动或仅仅赤裸上身晒太阳)的人在生活满意度上有所提高,主要因为他们的身体形象和自信得到改善。很多裸体主义者描述脱去衣物时感到放松、自由、不受束缚——这对许多人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。
社交型与独处型:并非所有裸体主义者都相同。社交型裸体主义者喜欢群体性的裸体活动(比如去裸体海滩或加入裸体俱乐部),他们在这种情境下常感到友爱和平等;而有些私人型裸体主义者只在独处或家中裸体,享受个人舒适,但在他人面前可能较为害羞或谨慎。两类都热爱裸体,只是表达方式不同。
非变态或精神异常:需拆解的迷思之一是认为裸体主义等同性变态或精神问题。心理学研究并未发现裸体主义者具有异常性行为的证据;相反,有证据显示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较少的高风险性行为。想在合适场合裸体并不代表病态;对裸体主义者而言,裸体是一种偏好,而非疾病 —— 他们会把裸体与性行为区分开来。
总结(裸体主义者):总体而言,裸体主义者更为开放,常在自己的身体中感到舒适,通过裸体获得情绪上的提升,并在裸体社区内表现出良好的社交适应与自尊。
自然主义者 — 他们是谁?
“自然主义者”常与“裸体主义者”互换使用,但前者通常带有更广泛的生活哲学:他们认为在适当情境下的裸体能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系、更大的自我接纳,甚至更健康和真诚的生活方式。自然主义者的心理轮廓包括:
自然与尊重的哲学:自然主义者倾向持有一种价值观:身体是自然且美好的,在自然中裸体是有益的,每个人应被接纳而不以外貌论人。这类人通常重视平等与简约,认为没有衣物时人际互动更真实——没有地位的象征、没有刻板判断,从而带来更平等的氛围。他们也普遍尊重他人的自由与舒适。
亲近自然=更幸福:许多自然主义者报告称在户外裸体时感到特别的平静与快乐。这与大量关于自然环境可降低压力的研究一致;添加裸体因素后,自然中的直接触感(阳光、空气、水)常被自然主义者形容为双重疗效。自然主义者可能以光脚徒步、裸体游泳或经允许的野外露营来增进与环境的连接,从而在主观幸福感测量上得分较高。
社群与价值观:自然主义者常组织俱乐部或团体,并制定尊重、同意与社交性裸体非性化等原则。遵循这些集体价值表明自然主义者倾向于合作与尊重,聚会通常接纳不同年龄、不同体型、包含家庭成员,场域一般被描述为安全与友好。这反映出自然主义者旨在建立基于信任与接纳的共同体。
生活方式承诺:对部分自然主义者而言,自然主义是其身份的一部分——他们可能围绕自然主义度假、订阅相关刊物、并向他人宣传其益处。这类人具有较高的投入度与自信,常纠正误解(例如“自然主义不是换伴侣的行为”),并有时为自然主义友善的政策进行倡导,带有一定的行动主义倾向。
与裸体主义者的重叠:在心理特征上,自然主义者与裸体主义者大量重叠(身体积极、开放、满意度高);关键差异在于自然主义者通常将裸体纳入更广泛的生活理念,例如对生态保护或整体健康的兴趣。并非所有自然主义者都是环保主义者,但“自然生活”的理念常常超越单纯的脱衣行为。
应对污名化:自然主义者意识到大众可能不理解他们,因而很多人学会在圈内享受自然主义,同时在工作或陌生人面前保持低调。这体现出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:他们有明确的自我认同,但也能面对社会的有限接受度并作出调整。他们通常怀抱希望,认为随着时间推移更多人会理解自然主义的积极面;2017 年的研究曾指出自然主义对心理有益,值得更多正面关注。
总结(自然主义者):自然主义者包含裸体主义者的大部分特质,但更明确地将裸体与自然、健康与接纳联系起来;他们倾向于建立体现善意与开放性的社群,并将自然主义视为一种值得捍卫的生活方式。
非裸体者 — 其他大多数人是什么样?
绝大多数人不会在公众场合裸体或加入裸体社群——他们是非裸体者(非裸体/非自然主义者)。但非裸体者内部也有多种态度类型,尤其结合澳大利亚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:
中立的大多数:很大一部分人对裸体或自然主义持中立或轻度正面态度,虽未参与但表示“别人想做就行”。例如 2009 年悉尼调查显示约 40% 的受访者支持增加裸体海滩,另约 25% 无明显偏好——合计约三分之二并不反对。心理上,这类人多半具有一定的宽容或开放度;在安全、友好的环境中,他们可能会愿意尝试。
好奇但害羞者:在中立群体中,部分人对社交性裸体感到好奇但因身体形象或羞耻感而畏缩。他们可能私下仰慕裸体者的自信,但缺乏勇气尝试。心理上,这通常是兴趣与焦虑并存;在支持性的环境或有熟人陪同下,许多人会跨出第一步,并且很多自然主义组织报告称新手通常很快消除顾虑。
反对者(反裸体群体):还有一部分人强烈反对公共裸体。上述调查中约三分之一认为“裸体晒太阳令人作呕,应当被禁止”。此类反应多与厌恶感或道德评判有关;担忧儿童目睹、文化或宗教原因也常见。心理上,这些人可能更保守、更强调羞耻或更低容忍度于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。
身体敏感的非裸体者:有些人反对裸体并非出自道德判断,而是对自身身体高度不安,无法想象暴露“那些松弛或不完美的部位”。这种心理投射常表现为“我不想看到别人裸体”。研究显示,反对者群体中部分人的身体形象满意度低于支持者;对他们而言,避免裸体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投射。
总体特征:相较于裸体主义者/自然主义者,非裸体者(尤其反对者)通常抱持更传统的价值观,更重视社会规范与外在形象。未经历“去羞耻化”过程的人往往维持原有的舒适区。非裸体者并非一定不幸福;他们仅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满足。但研究也指出,反对者在接纳差异性上往往表现较低,而支持者往往更能接受多样性,这提示对裸体的态度可能与更广泛的人格及社会态度相关。
总结(非裸体者):多数人既非激进反对者也非热情参与者,而是处于中间或相对宽容的位置。强烈反对者常由厌恶、道德观或个人不安全感驱动;教育与体验可以缩小误解与偏见。
裸体主义者/自然主义者 与 非裸体者的快速比较
身体态度:裸体主义者/自然主义者通常不把身体视为羞耻之物,接纳身体的缺陷;非裸体者则从中立到非常羞耻不等,反对者视裸体为不雅或不适。
人格特质:裸体主义者/自然主义者在“开放性”维度上较高——更能接受新奇与非传统事物;反对者往往更保守、遵循规则。
心理益处:从事裸体活动的人通常获得更好的身体意象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;非裸体者则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幸福。
社会观:裸体主义者/自然主义者形成了一种次文化,提供归属与接纳;非裸体者是主流社会,更少承受因穿衣而被污名化的风险。
误解:非裸体者中常见的误解是认为裸体者出于性动机或属于炫耀型人群;大量研究反驳了这种简单化的判断。
总结
心理学表明:人类多样。不是每个人都会变成裸体主义者或自然主义者,这本无可厚非。但证据显示,那些选择无衣生活的人往往本就或通过实践变得更开放、更接纳、更自如,并且确实在身体形象与主观幸福感方面获得实际益处。非裸体者可能在其他方面同样获得满足;而那些强烈反对者中,个人羞耻、不安或传统价值观常是主要驱动力。增进科学理解与亲身体验,有助拆除对裸体者的虚假偏见;随着身体正面化意识的提升,裸体与非裸体群体间的隔阂也可能逐步缩小。在此过程中,相互尊重与理解始终是基础。
结语:无论赤裸或着装,最重要的是尊重个体舒适与促进积极的身体观。心理学提示我们,裸体主义者与自然主义者并非“异类”——他们可能发现了一种自我接纳的方法,若更多人体验并理解,人人或可受益。至于偏好穿衣的人,理解裸体实践并非出于冒犯,而是寻求幸福的另一种方式,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。归根结底,我们都是衣物之下的人类,这是共同的心理基础。
参考文献
Barlow, F. K., Louis, W. R., & Terry, D. J. (2009). Exploring the roles of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self-esteem in body image acceptance. Body Image, 6(4), 273–280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bodyim.2009.07.005
Fredrickson, B. L., & Roberts, T.-A. (1997). Objectification theory: 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'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.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, 21(2), 173–206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471-6402.1997.tb00108.x
Frankel, B. G. (1983). Social nudism and mental health: A study of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a nudist camp. Journal of Psychology, 114(1), 123–132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00223980.1983.9915379
Story, M. D. (1984). A comparison of body image and self-concept between nudists and non-nudists.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, 20(3), 292–307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00224498409551224
West, K. (2018). Naked and unashamed: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naturism.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, 19(4), 935–9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902-017-9852-9
Schutte, N. S., & Malouff, J. M. (2019). A meta-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reativity.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 141, 47–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aid.2019.01.043
Baker, C. F. (2009, August 25). More nudist beaches, Aussies say. ABC News. https://www.abc.net.au/news/2009-08-25/more-nudist-beaches-aussies-say/1401254
D'Augelli, A. R., y Hershberger, S. L. (1993). Anti-gay harassment and victimisation in high schools.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, 8(1), 126-142.
Smith, J. R., & King, P. E. (2020). Naturismo, identidad y estigma: An ethnographic review. 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Investigación en Ciencias Sociales, 8(1), 45-66.